本文目录一览:
西山煤电集团的历史:
西山矿区煤炭开采始于隋唐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到20世纪20年代,开办注册的小煤窑有120多座。1933年(民国22年),由阎锡山创办的西北实业公司收购了其中规模较大的白家庄庆丰窑(日出煤60-70吨),在此基础上于次年成立西北煤矿之一厂,年产量为1.5万吨。
1937年(民国26年)日本侵略者侵占太原,西北煤矿之一厂被日军占领,之后相继更名为西山煤矿厂、西山采炭所。1945年(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西北实业公司接管西山采炭所,复名为西北煤矿之一厂。至新中国成立前,西山矿区煤炭开发主要依靠手工开采和畜力运输,机械化程度很低,生产效率低下。
1949年(民国38年)4月,西山白家庄解放,太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轻重工业接管组接管西北煤矿之一厂。当年8月20日,成立太原煤矿公司西北煤矿之一厂,不久更名为西山煤矿之一厂;同时对从闫锡山政权手中接管过来的“虎峪、玉门煤炭产销合(作社)联(合)社”进行改编,将所属48个小煤窑合并成立西山煤矿第二厂。
1950年6月后,西山煤矿之一厂、西山煤矿第二厂曾一度合并,统称西山煤矿。1951年底,西山煤矿第二厂从西山煤矿分出,由生产原煤转向生产土窑焦,更名为西铭焦炭厂。1952年,西山煤矿原煤产量为85.39万吨。
1956年1月1日,经山西省人民 *** 工业厅和煤炭工业部太原煤矿管理局协商同意,报国家计委批准,将西山煤矿和西铭焦炭厂合并,成立西山矿务局,属国营企业,当年生产原煤184万吨。从此揭开了西山矿区规模化开采的新篇章。
西山矿务局成立后,依靠科技进步,逐步实现由手工作业向机械化作业的过渡。先后引进截煤机、康拜因采煤机、耙斗装煤机等设备,提高了生产机械化水平。1960年原煤炭产量为524.9万吨。1963年至1965年,原煤年产量保持在350万吨左右。
1966年后,受“文革”影响,全局生产建设发展缓慢。进入70年代后,进行以矿井改扩建为重点、以发展综采为方向的技术改造,首次引进2套英国综采设备,综合机械化采煤开始起步。1975年,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33.3%,原煤产量572.5万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西山矿务局进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局党政贯彻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继续进行改扩建,建设古交新区,完成一批矿区配套工程。1979年开始使用综掘机。1981年生产原煤1003万吨,实现生产规模的新飞跃。1985年生产原煤1262万吨,成为山西省八大煤炭基地之一,跻身全国千万吨大局行列。
1986年后,西山矿务局加快现代化矿井和质量标准化建设步伐,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实现了原煤产量、精煤产量、企业收入的大幅度增长。1990年,原煤产量达到1572.1万吨,名列全国第七位。1991年,采煤机械化程度达100%。1994年,荣登中国500家工业企业排行榜。1995年,原煤产量达1753万吨,名列全国第四位;精煤产量达693万吨,跃居全国之一位。
1996年后,西山矿务局致力于建设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加快改革发展步伐。1997年,被大众国际公司评估为AA级信用企业。1998年1月,西山矿务局改制为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现由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过渡,当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1999年4月组建山西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7月,西山煤电A股股票在深圳成功上市,初步构建母子(分)公司结构基本框架,当年获“全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十佳企业”荣誉称号。
2001年10月,以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霍州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组建山西焦煤集团公司,总部设在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11月,以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市后的存续资产为基础,成立西山煤矿总公司。
西山煤矿总公司、山西西山煤电股份公司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企业驶入了做强做大快车道。2002年原煤产量突破2000万吨大关,达2365万吨。2004年原煤产量达3010.3万吨,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山西西山煤电股份公司连续3年进入中国上市公司100强。
2005年12月,根据山西省国资委关于债转股工作要求,西山煤矿总公司、山西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改制为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当年,生产原煤3150.3万吨、精煤1286.5万吨,发电量13.9亿千瓦小时,实现利润5.7亿元,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被国务院六部委确定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东方设界蛮多展厅例子的,有效果图有模型,可以去参考一下哦
(1)古代煤炭产业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的国家。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充分说明,我国很早就已发现和利用煤炭。
1973年10月在沈阳“新乐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97块煤精雕刻制品和煤块,经鉴定为抚顺煤田西部本层煤,“新乐遗址”出土文物属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这说明我国抚顺煤田早在距今6800—7200年以前就被发现和利用了。1938年有抚顺还发现过一处距今2000多年前汉代居民点遗址燃煤的遗迹。
从汉代开始,煤炭已经用于冶铁过程中。西汉时期,开始采煤炼铁;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煤炭的开采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晋代以及南北朝时期,江西高安、新疆库车和山西大同等地区煤炭开发比较突出。
隋文帝初年,煤炭就成了宫廷中的重要燃料。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炼丹家清虚子发明了黑火药,使采矿业进入了爆破开采的时代。从唐代开始,我国煤炭开发利用的知识逐渐传播到国外,在一些外国著作中,记述了中国人民利用煤炭的情况,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征。
宋代的煤炭开发利用以现今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地最为突出。在宋代,我国人民就已经利用焦炭,炼焦技术已臻成熟。
元代,在全国统一之后,以蒙古贵族为首的统治集团为了巩固统治,大力发展生产,注重矿业。特别是都城大都(今北京)的西山地区,采煤业发展较为普遍,成为更大的煤炭生产基地。
明代,我国煤炭开发利用得到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当时煤炭业不仅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有了普遍进步,且在江西、安徽、四川、云南等地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发展。
清代的采煤业,在明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清初到道光,历代统治者对煤炭生产都是比较重视,并对煤炭开发采取扶植措施。由于各级官府对煤炭开发比较重视,加上社会的迫切需要和各地人民的辛勤劳动,从而使清代采煤业有了普遍的发展,尤其是在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出现了我国古代煤炭开发史上的又一个 *** 。
(2)近代煤炭产业的发展
中国正式建成的之一个近代煤矿是台湾基隆煤矿。至1895年为止,各地开办了十几个规模较小的近代煤矿,使中国的采煤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此为中国近代煤矿发展的之一阶段。
1895~1936年,在外资和民族资本家争相投资中国煤矿的情况下,又出现一批新式合资煤矿企业。1929年 *** *** 建设委员会开办淮南煤矿;同年,成立山西晋北矿务局,开采大同煤矿;至1936年,全国年产5万t以上的新式煤矿61个,全国原煤产量3900万t,平均效率为每工0.3t。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①各帝国主义相继攫取中国矿权,以单独经营或同中国合资经营的方式,控制了中国主要煤矿。这期间外国人投资的煤矿32个,投资额占中国煤矿总投资额的51.78%。1933年全国煤产量属于有外资的产额占61.3%。②中国民族资本在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的条件下,开办了一批煤矿,其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经受不住外煤倾销的打击,往往亏损。③生产环节的机械配置极不合理,矿井提升、通风、排水用新式机器,而回采工作面主要是手镐刨煤,巷道运输多靠人力和畜力。④煤矿企业分布极不合理,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辽宁、山西、河南5省。1936年这5省煤产量占全国煤产量的76.5%。
(3)抗日战争时期的煤炭产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侵占东北所有煤矿之后,又陆续侵占华北、华中煤矿。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华北、华中占领区进行掠夺性开采,煤矿开采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日本帝国主义为解决设备不足的困难,而又能更多、更快地掠夺中国煤炭资源,煤田开拓方式主要采用小斜井和小立井,例如东北有大小煤坑267个,其中立井8个,露天矿7个,斜井252个;采煤 *** 绝大多数为残柱式,回收率仅20%左右。②增产主要靠增加劳动力,很少增加机械设备。③生产效率逐年下降,煤炭成本逐年提高。④缺少保安设备和措施,灾害事故严重,1942年本溪湖煤矿发生世界罕见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死亡1549人。
1937年以后,随着华北主要产煤区被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占, *** *** 不得不把煤炭开发事业转向西南、华南和西北。从1937~1945年, *** *** 管辖区新建或扩建日产50t以上的煤矿57个,规模更大的是天府煤矿,年产30多万t,其他煤矿年产量多在2万t以下。从1938~1945年 *** *** 管辖区共计产煤4562万t。
(4)解放战争时期的煤炭产业
1945年日本投降后,所侵占的煤矿大部分为 *** *** 接收。这些煤矿因受日帝掠夺破坏和战争影响,多数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西南等地的煤矿因销路不旺,产量锐减。1946~1948年 *** *** 资源委员会直辖的29个煤矿只生产原煤1252万t。
在中国解放区,民主 *** 先是从日帝手中接管了一批煤矿,嗣后又陆续从 *** *** 手中接管了除台湾省以外的所有煤矿。这些煤矿都曾遭到严重破坏。民主 *** 在器材物资极端缺乏的条件下,进行艰苦的修复工作,逐步恢复生产。从1946~1949年,中国解放区约生产原煤2000万t。
(5)新中国成立后的煤炭产业
新中国在建立之初,从旧中国接收了约40个煤矿企业、200处矿井和少数几个露天煤矿,加上解放区民主 *** 兴办的小煤矿、公私合营煤矿和私人开办的小煤窑,1949年生产原煤32.43Mt。
在三年恢复时期(1950~1952年),全面恢复了原有煤矿的生产,对32处矿井进行了改扩建,并开工建设新井17处,设计生产能力12.51Mt/a,初步奠定了煤矿开采发展的基础。
“一五”时期(1953~1957年)开始了大规模的煤矿生产建设,重点扩建了开滦、大同、阜新、鹤岗等15个老矿区,又开发建设了平顶山、鹤壁、包头、潞安、石嘴山等10个新矿区,开工建设矿井194处,设计生产能力75.37Mt/a;建成投产矿井205处,设计生产能力63.76Mt/a;恢复矿井38处,设计生产能力11.34Mt/a,1957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130.73Mt。
1958年开始的三年大跃进及这期间出现的高指标、瞎指挥等不科学的做法,导致不适当地扩大了煤矿建设规模,一些新建矿井简易投产,一些生产矿井重采轻掘,推行了不合理的采矿 *** ,出现严重的采掘失调。针对大跃进带来的问题,煤炭工业进行了之一次大调整。
“三五”(1966~1970年)和“四五”(1971~1975年)时期,煤炭开发战略和建设重点有重大改变。在此期间,集中建设了煤炭工业“大三线”——西南和西北煤炭生产基地,突击性开发江南煤田。在西南主要建设了六盘水(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矿区的总称)和攀枝花矿区,建设矿井共28处,设计生产总能力14.11Mt/a,建成投产矿井21处,设计生产能力9.40Mt/a;在西北的贺兰山基地和渭北基地。
“四五”期间,建设总规模达到42处,设计生产能力12.82Mt/a;建成矿井(露天)13处,设计生产能力11.22Mt/a,满足了西南和西北用煤的需要,显著改善了煤炭开发布局。为扭转北煤南运的局面,“三五”时期对江南煤田进行了大规模的煤田地质勘探和分布范围广阔的矿区建设,到“四五”期末,建成矿井295处,设计生产能力39.36Mt/a。由于建设部署不符合江南煤田实际,尽管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扭转北煤南运”的原定目标仍未能实现。
针对20世纪70年代偏重挖掘生产矿井潜力,新井建设规模缩小,一些生产矿井又出现采掘失调的情况,从70年代后期起,又进行了煤炭工业第二次大调整。加大了新井建设规模,建设重点由西南、江南转向北方和东部,加强了生产矿井的开拓延深,改善了安全生产条件。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煤矿开采在质与量方面都有很大发展,新开发了10多个新矿区,新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大型矿井和露天矿,大力推广采矿机械化和综合机械化,有重点地建设多层次的高产高效矿井,大力发展了地方煤矿,开办了遍布全国的乡镇煤矿,有选择地建设了重点产煤县,使煤矿开采在更大规模和高质量的基础上持续向前发展。
20世纪的最后10年,我国煤矿开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应用现代高新技术与采矿技术及装备相结合,加速推进煤矿生产技术的现代化,进行了高产高效矿井(露天)建设,并建成129处高产高效煤矿(井工123处,露天6处),少数矿井达到了世界更先进的水平,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开拓出了我国煤矿开采21世纪发展的新道路。[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煤炭行业发展迅速,掀起了煤矿开发及开采的新 ***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2年我国原煤产量已达36.5亿t。图1-1为近六年来我国原煤产量及增长情况。
图1-1 近六年来原煤产量及增长比例
一.企业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展示企业的形象,其目的就是让顾客对企业有良好的感性认识,以此扩大产品的销售量,这对于产品企业无疑非常适用。无论什么样的企业,在公众心中的形象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 企业形象不外乎三种表现形式:即物质表现形式,包括厂容厂貌、办公(生产)场所,生产设备,环境,企业的标志标识等;社会表现形式,包括企业职工队伍,人才阵容,技术力量,经济效益,工作效率,管理水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员工素质;精神表现形式,包括企业的信念,道德水准,人文精神等。
三、企业展厅是时代应景之需
企业展厅作为传递品牌文化的窗口,是领导考察、新员工理念倡导等的更佳选择;是展示自身品牌形象的重要场所;企业展厅通过优化企业形象,集中展示企业产品而获得客户的信任,让客户了解企业的文化、产品、品质、服务、历史等各个方面,更可作为客户来访参观、交流、洽谈的场所,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企业领导的重视。
四、企业展厅是企业对自身企业文化品牌的有效创新形式之一
1. 首先,企业展厅是增进客户交流的载体,企业的品牌需要推广展示,与客户实施零距离的接触,才能使企业的新业务和新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应用,深入人心,获得更好的口碑。因此客户不仅要了解企业的今天,还要了解其昨天与明天,企业展厅就成了很好的载体。
2. 其次,企业展厅改变了企业原有的文化品牌宣传模式。以往企业在推进文化品牌宣传上,走的多是与新闻媒体(报刊、电视、 *** )相结合惯用的路子,但这并非是现代企业所推崇的文化品牌宣传的模式。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文化品牌,
因此,更多的企业看上了企业展示厅这一企业文化品牌新型传播通道。如今,潍柴动力、玉柴集团等大型企业均纷纷创建了自己的企业展厅。像中国电信展示厅就是我国目前信息通信产业领域唯一一家对社会大众开放的大型综合性展示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展馆在推动企业文化和企业进步方面正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对煤炭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古中国、希腊、古罗马等地都有使用煤炭的记录。距今大约2000多年前,古希腊开始开采和利用煤炭,而中国早在6800~7200年以前,煤炭就被发现和利用作为燃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但是,由于生产力的限制,此时对煤炭的认识尚处于早期,柴草是当时最主要的能源。
直到17世纪后,随着手工业的蓬勃发展,木柴作为燃料越来越满足不了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煤炭真正得到广泛利用,取代木柴成为世界的主要能源。
18世纪开始,煤炭成为西方国家的主要工业和运输能源。早期工业化国家发达的煤炭产业,为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大量能源,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蒸汽机的推广,冶金工业的勃兴及交通运输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煤炭。因此,各国几乎都在产业革命的同时,迅速兴起近代煤炭工业。18世纪中叶由于工业革命的进展,英国对炼铁用焦炭的需要量大幅度地增加,炼焦炉应运而生。
随着钢铁工业的兴盛,西方工业国家,尤其是英国,迎来了“煤钢时代”。此时英国的主要煤矿产区大都经历了一个钢铁行业耗煤量占煤炭总产量的一半甚至七八成的时段,但是其峰值大多出现在1870年之前。
伴随着能源消耗和产业转型,煤炭产业在20世纪初迎来了繁荣时期。二战前,煤炭生产集中在美、英、德和(前)苏联,合占世界总产量的3/4。1913年,世界煤炭产量13.20亿t,占世界一次能源总产量的92.2%,比1860年增加7倍,从而进入了能源“煤炭时代”。
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大批煤矿被关闭,众多矿工被解雇,这又引发了不断的煤矿工人 *** 。与此同时石油的大量开发,又夺走了许多煤炭市场,迫使煤炭产量出现了下降和徘徊局面。20世纪30年代,煤炭产业进入了最暗淡、最困难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速了美国经济的复兴,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中期,美国煤炭产量迅速回升,支持了美国的战争和战后欧洲的复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及大战期间,煤化工也取得了全面而迅速的发展。1950年,世界煤炭产量比1913年增长39.8%,达18.18亿t,占世界能源消费的62.3%。
20世纪50年代开始,煤炭在工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式微,煤钢时代的几个传统大国在二战后也都不复当年之辉煌。新兴的美国和石油一起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天然气与核能也在总的能源利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总体而言,1950~1973年,是石油的黄金时代,其间煤炭产业发展缓慢。1951~1974年,是煤炭生产的萧条时期,20多年间煤炭产量只增加12.2%。一些传统煤炭生产国弃煤开油,西方国家的煤炭工业一度衰落。由于大量廉价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除炼焦工业随钢铁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外,工业上大规模由煤制取气体燃料的生产暂时中止,不少工业化国家用天然气代替了民用煤气。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石油化工飞速发展,致使以煤为基础的乙炔化学工业的地位大大降低。
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石油危机使煤炭工业重现生机,产量加速增长,生产和利用都有很大发展。1980年煤炭产量达37.89亿t,比1970年增长29.3%;1989年世界煤炭产量达48.8亿t,比1976年增加50%;1990年世界煤产量达47.167亿t,为历史更高水平,比1980年增长59.4%。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煤炭生产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由20世纪80年代的高速增长变为负增长,1996年产量为46.3亿t,比1990年下降1.8%。主要原因是:前苏联经济严重滑坡,煤产量陡降,从1990年的7.03亿t降至1996的4.192亿t,下降40.5%;西欧国家逐步取消煤炭生产补贴,导致产量大幅下降,英国从1990年的0.944亿t降至1996年的0.505亿t,下降46.5%,德国从3.975亿t降至2.351亿t,下降45.8%;全球环境浪潮的冲击,使发达国家煤炭需求减少,OECD国家煤炭总需求量从1990年的13.552亿t煤当量减至1996年的13.35亿t煤当量,减少1.5%;世界第1和第3产煤国中国和印度煤产量增长速度趋缓。此外,曾是世界主要产煤国的法国和日本,煤炭工业即将消失,1996年产量已分别降到990万t和650万t。
进入21世纪,纵观当今世界各主要产煤国的煤炭工业,煤炭企业的发展正逐步走向集团化、集约化、信息化和国际化。除中国外,目前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前4家煤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均在40%以上(美国45.8%、南非62%、澳大利亚64%),单井平均生产规模200万t左右(德国280万t、波兰200万t、英国180万t)。
EIA近期发布的一篇报道称:作为世界之一大煤炭生产国,2010年,中国的煤炭产量几乎占了世界煤炭产量的50%,是世界第二大煤炭生产国美国煤炭产量的3倍之多,差不多是继中国之后十大煤炭生产国的产量之和。世界排名前五的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煤炭生产占了全球煤炭总产量的75%,总产量增长占到了98%;而世界其他国家煤炭增长仅占7%。2000~2010年间,全球煤炭产量上涨了66%,年产量一度超过80亿t。
田 *** 位于邹城市东北部,为亚圣孟子故里,是至圣孔子的诞生地和著名的革命老区。 ... 其中十八盘森林公园风景秀丽,主峰大顶子海拔534米,整个山体巍峨壮观,重峦叠翠,石松盘错,秀不可言,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含氧量丰富,素有邹东“天然氧吧”之美喻 邹城市是山东省直辖县级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东经116°24′—117°30′,北纬35°11′—35°32′,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素称“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邹城东倚沂蒙山区,西临鲁西平原,南襟徐淮要冲,北枕泰岱南脉与鲁都曲阜毗邻,总面积1613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24平方公里。下辖钢山、千泉、凫山三个街道办事处,田黄、张庄、城前、大束、香城、峄山、看庄、唐村、郭里、石墙、北宿、太平、中心店、平阳寺十四个镇,总人口110万,其中城市人口25万,以汉族居民为主,广泛分布着回、满、布依、彝、苗、蒙古、黎、壮等23个少数民族。邹城地势东高西低,山区峰峦叠嶂,丘陵逶迤起伏,平原沃野千顷,三种地貌各占三分之一,属暖温带过渡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风光秀丽。邹城古称“邹鲁圣地”,是中国儒学发源地,夏代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初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邹城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里人杰地灵、英贤辈出,有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的世代贤母——孟母,有被赞为“功不在禹下”的儒学亚圣——孟子,有被传为世代佳话、“凿壁偷光”刻苦治学的西汉经学家匡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邹城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境内共有各类文物古迹3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饱经岁月沧桑还依然展示着往昔风采的“三孟”(孟庙、孟府、孟林)古建筑群,佛教文化及书法艺术精品“四山”摩崖刻石,京南江北更大的地下宫殿——明鲁荒王陵,被誉为“邹鲁秀灵”、“岱南奇观”的历史文化名山——峄山……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邹城独具特色的“山·水·圣人”综合旅游区,是研究中国与东方文化的“历史博物馆”和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邹城境内矿产资源丰饶,品种齐全。共有8大类20余个品种,以煤炭、花岗石、石灰石为主,其次为黄沙、高岭土、石英石、大理石、重晶石等。境内藏煤面积375平方公里,地质储量41亿吨以上,全国特大型企业——兖矿集团和全国更大的坑口电厂——邹县发电厂均在邹城境内。
邹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新兴能源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邹城百万人民乘开放东风,沐改革春雨,团结拼搏,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奋力开拓,经济和事业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3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93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1.62亿元,增长14%;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亿元,增长20.2%。坚持调优结构和改善生产条件,农村经济稳步增长。邹城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充分利用东部多山区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生产,核桃、石榴、大樱桃、苹果等10个万亩经济林建设初具规模;大力推进农业技术革命,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强了高新技术、优秀科研成果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全市现已建成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园7处,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积极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引导畜牧养殖业向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和结构重组,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企业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了骨干企业由扩张外延到丰富内涵,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两大转变。工业生产快速崛起,全市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酿造、化工、纺织、建材等6大支柱产业为主、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产品品种近3000个,主要有原煤、化肥、白酒、啤酒、机制纸、陶瓷、服装、水泥、花岗石板材、化工产品、五金工具、机械铸件,其中服装、陶瓷、五金工具、牛仔布等100余种产品畅销国际市场。2001年,市属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4.66亿元,利税2.56亿元。坚持优化环境和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入世后的邹城按照“工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高新化,企业发展规模化”的要求,围绕建设工业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科研人才培训基地这一功能定位,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了占地6平方公里的市开发区,完善各种配套设施,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全力提升服务水平,积极营造综合优势环境,有力加快了招商引资步伐,开发区建设一年来,已有22个项目入园建设,完成投资2.5亿元。邹城市委、市 *** 郑重承诺,以更优良的环境、更优质的服务、更优惠的政策诚邀海内外朋友来邹投资创业,共展宏图。大力提升建设质量和档次,初步构筑起现代化中等城市框架。围绕建设济宁市组群结构大城市,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努力构筑经济发展平台。在城区东部开拓了占地15平方公里集行政办公、金融商贸、文教娱乐、住宅小区为一体的东城新区;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筑起“外成环、内成网”的现代化城市道路体系,人民广场、文化广场、体育公园、博物馆、广电大厦等一大批精品工程相继建成,丰富了城市内涵,提升了城市形象;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不断加大城市绿化美化力度,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着力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山水文化城市。
展望新世纪,今后5年是邹城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的关键时期。“十五”期间邹城的发展目标是: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56亿元,年均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利用外资额、外贸出口额分别年均增长13%、20%和15%,各项社会事业实现新的更大的进步。 城市特点 邹城是孟子故里,历史文化遗存丰富,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邹城是一块圣贤辈出的土地,她既孕育了中国的"至圣"孔子,又孕育了"亚圣"孟子,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儒家文化,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称誉。在我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孟母,三迁择邻,断机教子,不仅培育了"功不在禹下"的历史文化巨人孟子,而且带动邹城相沿两千多年的办学之风,民以品学为荣,故而英贤辈出。开明国君邾文公,忧国不嫁的漆女,"一经传家"的西汉父子丞相韦贤、韦玄成,"凿壁偷光"刻苦好学的经学家、西汉丞相匡衡,"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主张社会进步的思想家仲长统,魏晋时期抗击匈奴的杰出军事家唐彬,文武兼备、尤通经史的西晋安北大将军刘宝,魏晋名医、医学名著《脉经》的作者王叔和等,都是这块土地培养出来的大贤巨擘。明清时期全县有知名书院10多所,其中创办于宋庆历三年(1043)的尼山书院和创办于元元贞元年(1295)的子思书院全国知名。文物古迹众多,现存各类文物古迹300余处,堪称文化博物馆。境内煤炭资源丰富,是全国八大煤炭基地之一,总储量31亿吨。建有全国更大的火力发电厂--邹县电厂。 城市现状
邹城是以生产原煤和电力为主的新兴的能源工业城市。1996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65亿元,其中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9亿元、36亿元和20亿元。全市现有市属以上工业企业300余家,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建材、化工、纺织、食品等行业为骨干,门类齐全,结构基本合理的工业体系。1970年以来,兴建了兖州矿业(集团)公司、邹县发电厂、里彦电厂、鲁南铁合金厂、鲁南英克莱(集团)公司、山东无名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鲁南化肥厂等大中型企业。设计能力为360万千瓦的邹县发电厂,1996年底完成三期扩建工程,装机容量达240万千瓦,为全国之一大火力发电厂。全国特大型煤炭企业--兖州矿业(集团)公司年产原煤超过2500万吨,产量和效益居全国之一位。乡村两级工业企业1930个。新批三资企业5家,当年利用外资130.5万美元,完成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到9.86亿元。农业耕地面积8.17万公顷,农业总产值达到32.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98元。经济林面积1666公顷,干鲜果品总产量8万吨。全市财政收入3.83亿元,列山东省县市区第三位;年末各项存款余额49.3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金额28.57亿元;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8601元。市内交通方便,铁路、公路、水运通畅便利,市域公路通车里程780公里,空运西距济宁机场仅70公里,货运周转量2.6亿吨公里。程控 *** 用户发展到6万门,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通 ***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7亿元,城乡集市贸易额8.7亿元。城市路、气、水、电、暖等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城市卫生和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为鲁西南之一个省级卫生城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1992年以来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市)、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市)和全国科技先进市称号,荣获首届中华扫盲奖,并被联合国卫生署列为控烟项目和妇幼卫生保健试点市。 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
1976年编制完成了之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79年经山东省 *** 批准实施,是全省之一个被批准实施的县城总体规划。十几年来,市 ***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用地布局,发展城市经济,进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已由原来的农业县城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新兴能源工业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坚持以节约用地、改善环境质量、加强名城保护为目的,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现代文明的发展。1996年又编制了新一轮《邹城市城市总体规划》,遵循"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市域文物古迹突出三个保护圈和一条联系带。一是峄山风景名胜与野店古遗址保护圈。二是荒王陵古墓葬保护圈。三是邹城名城保护圈。加强沿104国道两侧文物古迹与自然环境的保护,重点加强邹城与曲阜之间的历史文化景观走廊的保护与建设,使这一历史文化景观联系带成为展示孔孟儒家思想的展厅。市区文物古迹保护遵循"全面控制,重点保护,逐步改造,适当恢复"的原则,重点突出"一区、一线、二孟、二山、三个点"。"一区"即老城区,保护面积约1平方公里,明确了调整用地性质、控制用地容积率、控制绿地率、控制交通、控制人口等保护对策和措施。"一线"即以青山路、亚圣庙街作为城市的历史文化景观轴线,由北至南依次连接岗山、铁山、重兴塔、孟母断机处、孟府、孟庙、文化公园。"二孟"即孟府、孟庙为城市文物古迹保护的重中之重,划定了绝对控制区和严格控制区,对古建筑、古树名木、文物遗产进行全面保护,恢复了孟府原有的后花园和历史全貌,并严禁进行有碍孟府、孟庙保护的一切建设活动。"二山"即岗山、铁山自然环境保护区,加强区域内自然环境和摩崖刻石等文物古迹的保护,严禁开山挖石,对侵占山体的非法建筑加以拆除或搬迁。"三个点"即重兴塔、孟母三迁祠、孟母断机处,按规定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制定相应措施,进行保护和管理。邹城市城市建设总体目标是:建成以煤炭、电力工业为主,旅游业发达,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中等城市。